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77)
- Aug 15 Mon 2011 15:59
2011.08.13.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美麗島站+世運站
- Aug 10 Wed 2011 19:39
2011.08.10. 農委會精品領袖營供銷主任「品牌策略班」
- Aug 09 Tue 2011 19:49
2011.08.09. 各農會精品
- Aug 03 Wed 2011 21:22
2011.08.03. 新竹縣橫山鄉農會晴耕雨讀手工皂
- Jul 30 Sat 2011 13:20
2011.07.29.宜蘭餅發明館參訪
說到宜蘭餅,可能有人沒聽過,但如果說到宜蘭的牛舌餅,聽過的人應該就多了,其實,宜蘭餅可說是從牛舌餅研發改良而來,牛舌餅還可在往前追溯到牛舌粿的年代,但從以米為材料的牛舌粿演變到以麵粉為原料的牛舌餅、宜蘭餅,可是歷經好長一段歲月。
宜蘭餅發明人劉鐙徽先生因為有次送給有人宜蘭名產牛舌餅,被嫌到不行,不服氣的他決定改良牛舌餅,要為宜蘭的特產爭一口氣,一晃就是三十年,現在的宜蘭餅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宜蘭特產,不過也由於過去工廠製造的香氣被鄰居投訴,於是另覓現址成立中央工廠,並決定將工廠多功化,成為現在的宜蘭餅發明館。
宜蘭餅發明館的規劃為一樓分兩側,一進門的右側是展銷館,左側的故事館,順著中間旋轉扶梯往上則是到DIY教室及工廠參觀走廊。
故事館分成內區與外圈,外圈展示古早使用的各種糕餅壓模工具,內區則是以多媒體,平面說明及實物模型展示宜蘭餅發明人的故事,宜蘭餅的由來及各種在地材料介紹。
右側的展售區則將宜蘭餅公司所有產品及宜蘭著名特產分區展售,這邊的服務人員每個人都配戴麥克風,其實除了可減輕服務人員介紹商品及回答顧客問題時的體力負荷外,當很多服務人員透過麥克風講話時,確實營造出非常熱鬧的氣氛(這會給遊客一種「哇!好多人在搶購」的感受),這一點非常高明。
另外宜蘭餅故事館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DIY教室,當天剛好有何嘉仁學校校外教學,60位左右的小朋友在現場熱鬧參與,仔細觀察DIY教室的運作,建議有心要做故事館的總幹事,一定要培養有帶動唱功力的主持人來帶領DIY,才能將現場氣氛炒熱,又能將企業文化與企業最重視的價值透過輕鬆有趣的說明,讓遊客戴著滿滿的好印象回家。
- Jul 30 Sat 2011 11:37
2011.07.29.農委會精品領袖營及宜蘭餅發明館參訪
- Jul 29 Fri 2011 22:17
2011.07.28. 農情好禮 百大精品
- Jul 24 Sun 2011 09:37
2011.07.20. 桃園縣新屋鄉新屋稻米故事館參訪
新屋稻米故事館屬教育展示型文化館
建築本體:
- 新屋稻米故事館為歷史建物改建,原本是日據時代興建的榖倉。
- 牆壁上繪有規呎,方便檢測稻穀存量,這部份也保留下來。
- 保留榖倉木架構造的樑柱以榫接懸吊構築。
- 建築群中,前一部分提供農會超市使用。
- 開放時間與收費
- 每週二至週五。
- 個人免費自由參觀,不提供導覽解說。體每人收費30元,參觀導覽於一週前預約。
新屋稻米故事館以靜態看板、互動模型及農作工具展示為主,百年輾米機是鎮館之寶。
- 埤圳水世界:埤塘(人工蓄水池)是新屋鄉的最大特色,在日據時代已開挖完成,現場展出桃園大圳灌溉系統在新屋鄉區域的模型。
- 百年輾米機:三層樓高的百年輾米機,至今還可使用,旁邊有一台投幣式模型輾米機。
- 米食天地:展示客家族群對米食的深厚情感,以模型、人偶等展示新屋當地民俗生活與器具,也展示「柑仔店」等早期庶民的生活元素。
- 兒童故事館:托兒所角色,讓幼兒有個看書的地方,父母可安心參觀。
新屋稻米故事館動線規劃:
先介紹新屋當地的地理與歷史變遷
接著就是三層樓高百年輾米機
接著參觀米食天地
- Jul 23 Sat 2011 14:30
2011.07.21. 坪林茶業博物館參訪
- Jul 23 Sat 2011 11:51
2011.07.22. 何嘉仁書店送的玄米茶
- Jul 19 Tue 2011 21:55
2011.07.19. 參觀大湖草莓文化館&大湖酒莊
今天早上一早出發搭自強號去苗栗,轉搭往大湖巴士,去參觀大湖草莓文化館&大湖酒莊。
苗栗以客家族群為主,在巴士上,好像只有我一個城市鄉吧佬,大家上車就像串門子一樣閒聊,巴士一出苗栗市區,就開始在鄉間與山間行進,道路越來越往山裡走,才體會到網站上所說的「大湖是在山區」的描述,約莫一小時候抵達大湖草莓文化館。
大湖草莓文化館與大湖酒莊比鄰,好像在過去,大湖並非以草莓為主要作物,而是後來才開始栽植草莓的,這也是大湖地區的轉型開始。
以我對農會文化館的分類,大湖草莓文化館是屬於以觀光為主的「綜合型文化館」,藉由國民旅遊帶來一車車的觀光客,既然是文化館,就負有文化教育的功能,只不過台灣的國民旅遊似乎還是偏向「上車睡覺、下車尿尿」,草莓文化館和酒莊就比較像是休息站的感覺了,因為三樓的草莓生態展示區門可羅雀,遊客除了去上廁所之外,都在一樓的農特產品展售區消磨購物,不過這也顯示,如果可行,農會文化館還是應該設立當地農特產品展售區(因為幾乎來此一遊的旅客都會順道帶點東西回家)。
大湖酒莊在大湖草莓文化館的後方,酒莊是全球「唯三」以草莓製酒的酒莊,這是台灣的驕傲。
大湖酒莊雖然沒有壯觀的硬體建設,但酒莊以砌磚造型凸顯酒莊的特色,酒莊後方也提供廣大的休憩區,如果不是因為夏天又下暴雨,我也很想在這裡坐一會兒,品一杯酒。
- Jul 18 Mon 2011 19:20
2011.07.18. 蘭嶼達悟族拼板船「拜訪號」於台北市政府大廳展示
- Jul 12 Tue 2011 21:21
2011.07.12. 到長安西路買招財貓
親戚要開茶飲店了,哥哥買了盆栽,於是我決定去買招財貓,而且是去後火車站的長安西路找。
後火車站的長安西路是台北市文具、玩具、禮品、派對用品的批發聚落。
逛了一圈,這裡總共有五、六家店有賣招財貓,從最便宜的電鍍金的招財貓,到陶瓷燒製的招財貓都有,不過,陶瓷招財貓真是漂亮。
價錢倒是不一,而且更好玩的問題是,在A店看到的招財貓,問了價錢,等到B店看到同一造型的招財貓,也問了價錢,但卻看不出來兩個是否是同一size。
最後進一家叫「一東行」的玩具禮品店,問到也有招財貓,看一下後,懶得再跑了,最後殺了100元,成交!
在店員去拿或貨時,看到牆上掛著一些老照片以及旁邊的「台北老店證書」,是阿扁當台北市長時代頒發的,跟店員聊了下,現在「一東行」的老闆是三代目。
- Jul 06 Wed 2011 17:56
2011.07.06. 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一瞥
早上八點跑去原本是四四南村的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拍照,我不會說四四南村的故事,所以COPY了「旅遊資訊王」(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102597.html)的資料:
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簡介
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位於台北市信義區松勤街,分為A、B、C、D 4棟,元為台北市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的舊址,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信義計畫區的土地開發和眷村改建的政策,居民漸漸遷出這,至民國90年3月才將四四南村列為歷史建築物,並將其中的四棟建築予以保存,規劃成為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暨文化公園,於民國92年10月正式啟用,紀念昔日眷村的歷史人文,讓現代的民眾也能體會往日眷村的純樸風情。
四四南村-緣起發展
民國37 年11月底,當時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內戰告急,因此青島的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眷戶們匆匆搭乘太康輪渡海到基隆港來台,後來遷往台北市日據時代的日軍陸軍庫房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之地暫作停留;初期便開始興建了四四南村,後來人口逐漸增加便又興建了四四東村及四四西村,終於在民國40年三村都落成,這裡也成為兵工廠員工以及眷屬們度過了她們下半輩子的落腳處。
早期的四四南村共分甲字號、乙字號、丙字號,甲字號位於莊敬路以西、乙字號位於莊敬路以東、丙字號則與信義國小相鄰,其空間形式以魚骨狀相鄰,承襲了傳統眷村的規律與集體控制的模式,本來是以竹片以及石灰泥巴所建造,至後來才發展成為水泥、磚牆的結構建築。
- Jul 04 Mon 2011 15:08
2011.07.04. 捷運龍山寺站
曾有一次自己騎車經過萬華的艋舺大道,看到桂林路邊樹著路標「往剝皮寮1,000公尺」,心隨念轉,一拐就順著路標去找剝皮寮,走啊走著,都不只1公里了,怎麼找不著剝皮寮呢?因為後面還有行程,只好放棄尋找剝皮寮,今天搭捷運經過龍山寺站,二號出口樹著大大的路標,距離剝皮寮不到400公尺,看來下次來艋舺社區,還是搭捷運好了。
- Jun 16 Thu 2011 17:07
銀行多給你錢,為何叫「溢領」,銀行果然比賭場還好賺
假設:
你到銀行以現金存款,teller收了存摺、存款單、現金,最後將存摺和等額現金雙手奉送給你,你檢查存摺,上面登錄的「存入」,你會怎樣處理?
真實情況:
今天早上我提了26,000元現金,到附近的陽信銀行存款,以便壽險公司提領保費。
到陽信銀行,填好存款單,連同26,000元現鈔、存摺一併交給行員,我實際要存入25,500元,也就是說最後行員應該再找我500元。
在等待過程,我在櫃檯前東望望、西望望,不一會兒,行員起身,雙手將存摺與一疊鈔票奉還給我。
我不是存款嗎?怎還會把一疊錢給我?電光石火之間,我知道行員搞錯了,可能前一個客戶是提款,因此行員反射動作就是「我也是來提款的」。
- Jun 07 Tue 2011 15:33
110607--職場雜誌轉型與營運之探討與建議
平面媒體的經營困難早已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問題,只不過媒體經營者不願面對這個困境,或者無法忘懷早期的成功經驗,也割捨不下艱辛草創的「雜誌品牌」,其實這個問題並非不能解決,但改變確實困難,只是願不願意改變,就看主事者的決心,當然也可以繼續溫水煮青蛙,直到被煮熟的那一天。
http://chang4u.pixnet.net/album/photo/116111726
這是我對期刊經營的粗淺看法,朋友中有浸淫雜誌甚久的先進,希望我拋出一塊磚,能吸引到無數的玉。
以下是我新成立的「中國批貨與淘寶網網拍創業」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pages/%E4%B8%AD%E5%9C%8B%E6%89%B9%E8%B2%A8%E8%88%87%E6%B7%98%E5%AF%B6%E7%B6%B2%E7%B6%B2%E6%8B%8D%E5%89%B5%E6%A5%AD/188484721200837?sk=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