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上讀報看到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

《觀念平台》投資文創=投資人才

2011-09-13 00:57 工商時報 李欣龍文化大學創意產業中心主任

 投資創意產業,會賺到錢嗎?這是許多老闆或投資人內心的疑慮,主要原因在於投資項目常無法量化或透明化來看。然而,台灣真的有這麼多創意產業可投資嗎?其實,投資「創意產業」是很有限的,因為沒有這麼多「現成」的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可供投資,真正要投資的是這個領域的最上游,也就是「人」。

 傳統而言,站在生產方,有機台設備做為生財工具,每月、每季、每年都可以做財務預測,訂單有淡旺季,產業也有生命周期,未來若要擴大產能或公司併購,都存在有形的計價基礎與衡量單位。站在投資方而言,不論是法人(創投)、個人(俗稱金主),從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本益比(P/E Ratio)、每股盈餘(EPS),略可看出投資價值,由財務分析的基本3表,損益平衡表、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在沒有造假的前提下,可看出經營現況,但是,創意產業在這些判斷指標或分析工具都有著測不準的現象。

 與其說投資創意產業,更精準而言,是投資「創意人才」,靠著人的智力、才氣、創意、智慧、知識所形成的產業,然而,投資「人」這件事情,是有相當高的賭注與風險,因為人是會變的。如果你以投資這些人的作品為出發點,然後用正常或一般的商業模式去操作與經營,失敗的機率是相當高的,甚至每每拿國外的成功案例當作經典借鏡,就有點強調創意過了頭,畢竟「創意是過程,不是目的,創意是策略,不是結果」。

 投資「創意人才」,真正要做的功課是研究這個人或這群人(團隊)的學習脈絡、生活歷程,以及事業發展軌跡,他(們)的想法是否符合市場主流或具有未來性,對於想要發展的內容是否有著關鍵性的人文思考、清晰論述,以及價值主張。最後是不是能付諸行動、務實執行,接受市場挑戰與消費者試煉,這些將可能成為未來想投身或投資創意產業的夥伴們,必修的顯學或「潛規則」。

 不久前到黃聲遠建築師在宜蘭新的工作空間,由於剛搬遷之故,裡外都有些凌亂,一進門有群年輕人在庭院忙著搭建一艘獨木舟,與進屋裡時門旁下躺著一隻慵懶自在的狗,形成鮮明對比,屋內到處是建築模型與各個看起來蠻有個性、想法的工作夥伴,似乎感受不到誰是誰的老闆,或誰該聽誰的,大家各做各的事情或一同討論,雜中有律,亂中有序。

 接著看到黃聲遠建築師穿著他的招牌汗衫與人字拖進來,聊著聊著,他說了一句話,「其實這些作品主要都是這群年輕人的想法,我自己哪來那麼多的創意、點子」,當下體會到他營造了一個有創意活水與創作熱情的工作(生活)環境,集結了團隊群體的智力。

 故宮博物院從2009年開始,由周院長發起辦理文化創意研習營,至今第三屆已快結業,透過美學感知、文物傳習、設計實務等三個階段的學習,每個階段開始之前,院長親自召集會議,整合內外部師資與工作執行團隊,充分溝通研習主旨與目標願景,將原本看似抽象的資源,具體地投資在來自各領域的設計團隊身上,同時邀請該團隊非設計人才一同參與,如結合經營、財務、業務、行銷、生產等層面,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以「投資人才、軟體先行」的方式,將體驗學習融入工作與生活,以產業詮釋人文歷史的新價值。

 試想,當你願意投資在耕耘(培育)階段,只要天氣對了,時間到了,果子自然結實而成。如果還一直汲汲營營,想方設法地找投資標的,很可能就會像電影法櫃奇兵裡的「聖杯」,你總會喝到有毒的那一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ng4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